CPT(Cost Per Time,按时长付费) 是数字广告中一种以时间独占广告位为核心的计费模式,广告主支付固定费用独占特定广告位或时段(如开屏广告24小时、视频贴片首帧15秒),无论展示次数或点击量如何均不额外收费。其核心特点是强曝光+排他性,适合品牌造势或大型活动推广。
CPT的核心特点
- 计费方式:
- 按独占时长收费(如¥50万/天),与曝光量无关。
- 示例:购买抖音开屏广告位全天展示权,费用¥80万,无论展示100万次或500万次均按固定价支付。
- 独占性规则:
- 时段独占:如晚8-10点黄金时段仅展示一家广告。
- 位置独占:如APP首页顶部Banner位仅投放单一品牌内容。
- 适用场景:
- 品牌年度大促(如双11天猫开屏广告)。
- 重大事件营销(如世界杯期间视频平台贴片广告)。
CPT的常见广告形式
广告形式 | 典型场景 | 价格参考(国内) |
---|---|---|
开屏广告 | APP启动时全屏展示 | ¥20-150万/天 |
视频贴片 | 影视剧前15秒强制播放 | ¥30-200万/条(按热度) |
固定位Banner | 新闻APP首页顶部通栏 | ¥5-50万/天 |
线下数字屏 | 写字楼电梯屏/地铁灯箱 | ¥1-10万/屏/周 |
CPT的优劣势分析
- 优势:
- 绝对曝光保障:抢占用户第一视线(如开屏广告触达率>90%)。
- 品牌安全:避免广告与低质内容并列(如独立影视剧冠名)。
- 简化投放:无需复杂竞价,适合预算充足的大品牌。
- 局限性:
- 成本刚性:无法根据效果调整支出(即使曝光量低于预期)。
- 灵活性差:素材更换需提前申请(如合约规定每周仅能更新1次)。
CPT vs. 其他计费模式对比
模式 | 计费依据 | 风险承担方 | 适用场景 |
---|---|---|---|
CPT | 时间/位置独占 | 广告主 | 品牌声量打造 |
CPM | 千次展示 | 广告主 | 精准人群覆盖 |
CPC | 点击次数 | 广告主 | 效果导向投放 |
CPS | 实际销售 | 推广方 | 电商转化 |
优化CPT投放的策略
- 时段精准选择:
- 结合用户活跃高峰(如外卖APP购买午间11:30-13:00的贴片广告)。
- 素材冲击力强化:
- 开屏广告前3秒需传递核心信息(如“天猫双11五折狂欢”)。
- 跨平台联动:
- 同一时段购买多平台CPT(如微博热搜+抖音开屏),制造刷屏效应。
行业案例参考
- 可口可乐春节营销:
- 策略:以¥2000万打包购买除夕当天10大APP开屏广告位,统一投放“新年贺岁”画面。
- 《流浪地球3》上映:
- 投放:独家买断腾讯视频科幻频道顶部Banner位1个月,费用¥500万。
CPT的适用建议
- 适合对象:
✓ 预算充足的成熟品牌
✓ 需快速建立认知的新品(如新能源汽车发布) - 避坑指南:
- 要求平台提供历史曝光数据(如确保日均展示≥100万次)。
- 避免长周期买断(超过1个月易导致用户疲劳)。
总结:CPT是品牌广告的“核武器”,通过资源垄断实现心智占领,需搭配内容创意与社交传播才能最大化价值。
本文为@运营喵原创,运营喵专栏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