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图说服你推荐计划是否有效(当然是有效的)以及原因已经是陈词滥调,所以相反这篇文章只做Dropbox的推荐计划分析。
数据很重要
Dropbox的推荐计划可能是最着名的推荐营销案例之一,差不多十年之后,它仍然被用于众多案例研究中,展示了推荐计划如何为公司的黑客增长做出贡献 。
让我们快速浏览Dropbox的指标历史记录:
2008年9月:100K注册用户。
2009年12月:4M注册用户。
2017年9月:10B评估+ 1B收入。
2008年到2010年间发生了什么?
Dropbox每3个月将其用户群增加了一倍,导致他们的用户在2010年4月发送了280万个注册申请。
朋友,我们谈论的可是15个月内增长3900%!数据说明了一切。
你肯定很想问: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当然,这不是全部归因于推荐计划,他们还收集了大量的反馈,他们不断迭代他们的产品,他们还有一场场其他的战斗,以便让投资者相信他们的钱会带来巨大的收益。
业务发展的的发展影响因数太多,这里分析Dropbox的推荐计划如何增长用户。
Dropbox的推荐计划如何运作
Dropbox的推荐计划的理念非常简单,由于该产品在云中提供了存储空间,因此他们决定奖励那些拥有更多免费空间的人,不仅可以推荐他们的朋友,还可以接受邀请。
换句话说,我们正在谈论一个引人注目的产品的双方推荐计划,它奖励双方完成所期望的任务。我们提供了最简单的方法,来构建受Dropbox启发的推荐计划。
成功的细节
推荐计划成为产品体验的一部分,当用户开始使用软件或服务时,注册过程希望他们必须填写一些细节。用户不了解产品,但是当用户在去注册一款别人介绍或者有用的产品时候,过程是如此方便简单,他们的体验会非常美妙的。
Dropbox知道这一点,不仅设计整个注册和使用为六个步骤,而且还将他们的推荐计划整合到其中作为最后一步。用户清楚地看到了这些好处。
根据Dropbox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Drew Houston的说法:
Dropbox的推荐计划受到Paypal推荐朋友计划的启发。
Paypal通过现金奖励推荐(因为这是他们的业务),受此启发Dropbox必须在他们的奖励系统中使用他们产品的主要价值。
当某人决定使用某种产品时,他们确切地知道他们想要什么(他们是否得到了他们所期望的利益)。在Dropbox的案例中,人们想要云存储,越多越好。
我不断被问到营销的五大技能之一是什么?
如果文案不是其中之一,估计会有人会骂作者傻逼了,因为上下文打败了内容。这就是为什么,Dropbox把推荐定义为‘获得更多空间’,而不是‘邀请你的朋友’。
设计简单的邀请过程
在用户迷上“获得更多空间”之后,下一步就是尽可能简单地获取它。
很明显,他们必须带上他们的朋友一起玩耍才行。他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共享,或只是以他们想要的方式,发送他们独特的推荐链接(应用程序、电子邮件、短信、手写卡等)。
电子邮件是我见过最好的邀请营销之一,电子邮件功能强大,你可以逐个向联系人发送邀请,Dropbox提供了同步Gmail、AOL、Yahoo!等联系人的选项。
用户知道他们的推荐状态
如果你打算设计一个推荐计划,请听我的意见,仔细听 :你的目标是推动用户进行足够多的推荐以获得奖励。
你怎么做呢?
最简单的方法是让他们看到他们与实现这一目标的距离。我在很多推荐营销中看到,你完成了这些步骤,邀请了你的朋友,然后……没有然后了!
没有任何反馈消息通知你,你的推荐链接中有多少朋友实际成功注册。
这是一个巨大的错误,朋友!
Dropbox包含一个可供用户随时访问的面板,因此他们可以查看用户邀请朋友的路径。
病毒循环
我从朋友的邮件推荐中成为了Dropbox的成员(多么令人惊讶,是吧?),我收到了一位朋友的电子邮件,已经注册,然后我收到了另一封电子邮件,我接受了我朋友的邀请,获得了500Mb的空间。
我想:“不错喔”。
在同一封电子邮件中,有一个PS:为了获得更多空间,邀请您的朋友或升级您的Dropbox,分别放置2个链接。
Dropbox在我的WOW时刻抓住了机会,并通过提示我免费获得额外的价值来让我进行再次推荐。他们的推荐目标是获得更广泛的受众群体,而不是提高他们的收入。这是一个以极具成本效益打开渠道的机会,只需用户表示想要还是不想要。
让我们回顾一下Dropbox案例中的所有重要信息。首先,他们在15个月内成功实现了3900%的用户增长。他们这样做,通过不断改进产品,与风险投资者达成一致,并建立一个有价值的推荐计划。
推荐计划有双方奖励,总体上取得了成功。
总结
- 开发一个可以不断扩展的产品。
- 将推荐计划设计到产品使用中。
- 用户清楚地看到了好处。
- 让用户很容易邀请他们的朋友。
- 人们在任何特定时间都知道他们的推荐状态。
- 建立了一个病毒循环。
本文由 @ 狼羽 授权发布于运营喵。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Pixabay,基于 CC0 协议
本文为@运营喵原创,运营喵专栏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