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短视频自媒体很火热,其中一个看似低门槛又热门的赛道就是三农领域。
尤其在头条上诞生了欢子TV、型男、小六搞野、巧妇9妹、渔人阿峰等诸多百万粉丝的三农创作者,一个个都通过直播带货等方式实现了收入的快速增长。
这也让一些人蠢蠢欲动,萌生出回家拍摄三农视频的想法。
毕竟回老家既可以享受四季的田园风光,又可以通过拍视频获得收入,多么美好啊。
但是,现实真的如此吗?现在拍三农领域还有机会吗?
01 为什么有这么多人喜欢看三农短视频
三农短视频就是内容商品的一种,一定是观众有需求,才有这方面的内容消费市场,那么为什么有那么多用户喜欢看呢?
1、寄托思乡之情
其实许多人关注三农自媒体账号和关注家乡公众号是一个道理,都是出于对家乡思念之情。
许多观众经常会私信告诉三农创作者说,他的作品缓解了许多外出打工游子的异乡思念之情,看他的视频会觉得特别亲切和温暖。
这也是为什么三农创作者拍摄家中琐事、村中风景习俗都会有人会看的原因。
因为这些是很多人从小的记忆,比如村长每次看到别人挖竹笋、采蕨菜、采茶也会多看几分钟。
2、满足好奇之心
中国地大物博,不同省份的农村,有着不同的习俗风貌。
这也吸引着很多人探究的欲望,因为对于他们来说,可能一辈子都没有机会去到那些地方。
比如福建沿海的渔民是怎么去捕鱼的,贵州大山的少数民族是如何种高山水稻田的,四川的妹子是如何腌制咸菜腊肉的。
3、憧憬归园之梦
当然还有一些人,可能在社会经历风雨之后,产生了回到农村生活的想法。
所以许多三农创作者相当于帮他们圆了心中久违的梦想,更是他们一种心灵的寄托,这也是为什么三农创作者粉丝的粘性极高的原因之一。
02 三农短视频领域五个核心难题
我们刚才分享的三点,是三农自媒体受欢迎的基础条件。
但是目前三农领域,却并未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美好,不同创作者在粉丝量、播放量、变现能力上千差万别。
1、内容同质化
早在2014年-2017年左右,三农领域的创作者还是比较少的,所以他们拍摄的许多内容都有很多观众看。
但是现在供给量完全饱和,甚至可以理解为抄袭之风盛行。
一位百万主播拍摄挖笋、做豆腐、抓鱼的题材火了,第二天立马就有几十上百个同类型的内容。
另外,许多三农创作都是夫妻、兄弟、姐妹一起合作的,有时候一个素材,三四个账号都会发布。
2、内容创作瓶颈期
如果第一年你拍农村大妈做豆腐大家觉得是新奇,但是第二年、第三年还在拍同样的做豆腐视频时,那大家不免有些审美疲劳了。
那大家可能会有疑问了,为什么那些赶海的、钓鱼的视频每次都有好多人看呢?
这里有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结果的不确定性。
用户无法预知作者这次视频里会捕到几条鱼、几只螃蟹,但是对于那些做菜、做豆腐等内容来说,观众可以预测到内容,也就很难有点击或全部看完的欲望了。
所以如何把一件同样的事情拍出不一样的内容,或者深度挖掘其他独特的看点,是对三农内容创作者的考验。
3、依赖于平台扶持
三农短视频在这几年之所以获得快速的发展,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契机甚至叫平台的政治觉悟。
那就是全国上下一致为了脱贫攻坚的目标而努力,而三农创作者很多就是贫困户、没有其他特殊技能的普通村民,他们的特产背后也是一个个普通的家庭。
所以,平台一直在大力扶持三农频道,给了许多三农创作者曝光的机会。
当然,三农领域的契机一直还在,因为农业是我们的核心基础,振兴农村也是国家的战略之一。
但是,三农创作者能不能获得好的发展,还有个很重要的前提,那就是愿不愿意和官方合作。
比如头条的三农鼻祖欢子TV就因未与平台达成独家合作的协议,导致100多万粉丝的账号播放量不过万,新注册的账号运营一年多粉丝不到5万,而同期的创作者早已是三四百万粉丝的达人了。
所以,想要在头条等平台上或者持续曝光的机会,还得依赖于平台的支持,这对普通的新作者来说有点难。
4、变现方式单一
直播带货还没有那么火的时候,三农创作者最核心的收入就是平台的流量广告分成。
现在可以开直播卖货了,让一部分创作者的收入获得了增长。
但这里有两个核心的问题:
1)许多三农作者在特产上的资源并没有那么丰富,比如产品货源、包装设计。
2)无法保证快递发货可控性,因为量没有多少,农村邮寄快递的成本一点都不低。
尤其在中西部的许多乡村,交通还是很不方便的。
我看过一个养鸡的创作者,顺丰冷链寄一只鸡的成本需要40多块钱,优势瞬间就没有了。
5、见效收益慢
正是因为我上述说的诸多因素,导致新入局的三农创作者短期内很难有爆发式的增长,至少这种案例是极少的,不会像之前一样,每个县、每个市、每个省都有一些知名的三农代表。
现在你如果拍一些同类型视频,用户不仅不喜欢看,还会说你模仿。
如果你只有三四万粉丝就开始直播带货,粉丝又会说你初心不对。
更重要的一点是,如果你没有令人印象深刻的记忆点,涨粉是很困难的,至少三四万粉丝可能要半年的时间,这对于许多人来说是熬不住的。
我相信,也会有人问了,那为什么之前那些拍三农的创作者成功呢?
我的回答是:他们没有什么可失去的。
比如欢子是一个初中未毕业,原本月薪只有3000元的保安。巧妇9妹一个原本就在田地耕种的农村妇女。
还有很多早期其他的创作者,他们既赶上了平台的爆发和扶持,也是因为他们有退路,不怕失去什么。
那你呢?你能放弃原本的收入,坚持在农村里待上一年半载吗?
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大的疑问。
03 三农领域还能做吗?
既然困难如此之多,现在再去做三农短视频难道真的一点机会都没有了嘛?
1、用户的需求永远不会改变
村长刚才说了,用户有浓浓的乡愁、有探索大千世界的好奇,有归于田园的憧憬,这些需求在短期内里面是不会改变的。
任何时候,一定是需求决定了供给,同样的道理,现在做公众号、开淘宝店、开直播卖货,都有机会。
2、对内容创作上的能力更高了
三农短视频的创造,在于客观的记录真实生活,不造作、不编撰。
但目前对于记录内容的本身来说,则有了更高的要求。
如何通过内容满足用户持续的好奇心?
如何让同样内容的表达更加有意义?
如何让观众对于创作者持续关注?
因为家长里短的农村流水账,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粉丝需求。
这也是为什么许多三农创作者,要推出千家万户、千县万村等走访的计划。
三农短视频拍到最后,不在于技巧,而在内容的策划能力。
3、专业的团队不适合做三农领域
如果你是专业的MCN机构,或者专业的传媒影音公司,想借此孵化几个三农创作达人。
那我劝你早点放弃这样的想法,因为三农真的不适合规模化。
其一每个县乡不需要那么多的伪三农创作者。
其二三农创作者更适合土生土长、接地气的村民,而不是专业团队。
其三专业机构对于三农的内容挖掘能力太差,无法契合真实用户的内容需求。比如一个农村常用的石磨、竹扫把、簸箕,在专业机构看来就毫无内容可讲。
最重要的一点是,现在变现周期这么长,投资回报完全不成正比。
4、三农短视频有天花板,抓住实业转型的机会
如果你打算靠拍本村、本乡的三农短视频为生,那希望你要很清楚的知道,它的天花板是有限的。
因为我说了,无论是从粉丝的增长还是商业的变现,预见性都很短。
首先平台的广告收益现在会越来越少,其次靠卖土特产季节性等因素比较明显,受众也比较窄。
所以要利用短视频的客户、收益为跳板,抓住实业的转型机会,建立自己的品牌、稳定的出货渠道。
比如在本地做了一个工厂、承包了一片果园、做了一个农产品品牌、甚至是农产品上行的供应链。
这样才能保证,突然有一天粉丝厌烦了、平台发展缓慢了,你依然能靠你的品牌、供应链,在其他的渠道还能有持续的业务。
本文为@十里村原创,运营喵专栏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