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从来就不是“无中生有”的,要驱动分享,就需要有驱动力与刺激源。
在,我提出了驱动分享模型。
接着在和,我与大家详细讲解了利益驱动与情感驱动的关键设计。
今天我会和大家进一步分析精神驱动背后的动力。
首先不论任何驱动分享的力量,都必须符合以下的公式:
心理价值 = “精神”收益 — 付出
心理价值 > 社群成本,用户愿意分享
心理价值 < 社群成本,用户不愿意分享
分享从来就不是“无中生有”的。
要驱动分享,就需要有驱动力与刺激源。
01
精神驱动最要可以分为两大类:人设与认同。
第一类:人设
所谓人设就是指别人眼中的我们。
每个人对自己的认知与形象解读往往都不会与别人对自己形象认知相同。
有些人就是刻意制造这种差异来谋“利”。
举例演员和歌手,台前台后往往都是两个人。
毕竟这些明星的形象就是IP,公众再喜欢他们的偶像也不见得能够接受真实的他们。
有些时候,经纪人为了可以给这些明星接活赚钱,必须故意在公众面前打造出另一种形象。
真实的自己和别人眼中的自己会有差异还有一个主要原因是信息不对称。
我们可以和自己无时无刻相处在一起,但是别人就无法做到。
再亲的家人、再要好的朋友最多只能说他们眼中的我们相对接近真实的我们。
这就是为什么当发现老公有小三时会惊讶、孩子旷课会不知情等。
人在某种程度上往往会对自己的现状“不满”。
所谓的“不满”不一定是负面的想法,也可以是积极正面的,例如想换个大房子给家人住得更舒服、想在职场上晋升等。
即使我们现在努力追求这些目标,实现毕竟需要时间。
在这个时候如果我们是缺乏自信或者喜欢对他人“炫耀”好东西,那我们就会借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影响我们的人设。
所谓的影响可以是塑形或是攀比。
举例一个刚入职场的白领虽然知识与经验各方面未必到位,但是TA会希望在同事和朋友面前塑造一个努力学习、积极向上的形象。
为了达到这个效果,TA会经常发微信朋友圈TA读过的书、参加过的培训和活动的照片及感言。
通过这一系列的分享,TA希望同事和朋友对TA的印象有所提升。
因为这是用户想达到的目的,TA会愿意持续主动分享。
在看另一个例子,林杰是一个创业者。
他花了5年时间把自己的事业搞到有一定的规模。
但是他心中有种期望,希望可以进入上流社会。
这种攀比的心理会驱动他主动分享任何与上流社会相关的信息,如参加高端的活动、与马云合拍的照片、开豪车的照片等。
通过这些朋友圈分享,他希望让微信好友觉得他已经是在上流社会圈子里混。
在以上的两种情况,因为微信好友只有部分信息,而这些部分信息所能得出的结论就是往用户所期望的方向引导,用户就能达到人设影响的效果。
再加上朋友所给的反馈与自己期望的吻合,用户就会持续这样分享。
万一朋友给的反馈与自己期望是相反的,那用户就会改变分享的策略与内容。
第二类:认同
每个人都有某种程度想获得被认同及接受的心理需求,尤其是被自己所属的社区及社群成员认同及接受。
举例如果一名青少年经常与有抽烟习惯的朋友混在一起,很快TA也会抽烟;如果都是爱学习的朋友,TA自然也会在学习方面有所提升。
我们常说这些都是受环境影响。
同时之所以我们选择被环境影响也是有份希望被认同及接受的心态。
在互联网时代,除了在线下的社交,线上的社交也成了我们生活主要的一部分。
有些人会通过以下的一些情况来满足他们被认同及接受的需求:
- 企业家希望家人、朋友、生意伙伴会更接受他们,他们会分享自己企业或个人获奖照片。
- 下属为了让上司和同事觉得他们和别人同样努力干活,他们会分享一些与工作相关的信息。
- 女生为了被闺蜜接受,她们会分享闺蜜们所喜欢的东西。
如何运营精神驱动?
产品经理如果想通过精神驱动用户主动分享,除了了解精神驱动的关键点,内容与目标人群是非常关键的。
产品经理必须精准找到想影响的人群,然后找出他们想建立什么样的人设和获得什么样的认同感。只有在精准找到这些后,产品经理才能准备符合这群人达到“目的”的内容。
举例如果你是运营一个零售平台,同时最近你获得一款限量版运动鞋的代理权。
你可以会买这款运动鞋的人群画像了解清楚。
然后按照这些人的“喜好”制造能让他们分享后建立运动形象或获得同龄朋友羡慕的内容。
找个合适的渠道把这些内容发布出去,吸引目标人群转发和关注。
因为这些内容与产品能够满足到用户的精神需求,用户就会主动帮你分享。
02
用户主动分享是每个产品经理的梦想。
分享本来就是人的本性,产品经理可以运用精细化管理的思维和充分理解驱动分享模型来帮自己“梦想成真”。
精神驱动是需要发自用户内心的。
所以产品经理必须充分了解用户这方面的心理需求。
用户是希望做到自然分享(起码他们要觉得微信好友是这么认为的)。
相关阅读
本文由 @萧理查德 原创发布于运营喵。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为@运营喵原创,运营喵专栏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