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蕾斯”是营销之神吗?是。作为一个垂直领域的产品,它的营销话术体系是政策与传播的博弈产物。
可在如今的数字营销圈,太多企业把“性暗示”堂而皇之地作为了一种营销模式,并美其名曰“利用人性的弱点”,完全忽略自己的产品使命——滴滴顺风车,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
我们甚至都不用上纲上线地批评它“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为它早就在违法的边缘疯狂试探着了。
你甚至可能还不知道,滴滴的“专车”和“顺风车”实际上是两家公司运营的。对于网约车,政府早已出台了相关规定政策,但是顺风车属于合乘车,《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第38条仅仅在末尾略有所涉及:私人小客车合乘,也称为拼车、顺风车,按城市人民政府有关规定执行。
滴滴将顺风车分拆运营,也有意降低顺风车的准入门槛和审核机制。据悉,想成为一名专车司机,需提供身份证、驾驶证和行驶证,要求无暴力犯罪、吸毒记录,无酒驾、毒驾等前科。而顺风车车主的申请条件则确实相对宽松,注册车辆既可在本人名下,也可不在本人名下,只需要有3年以上的驾龄,一台价格6万以上、车龄8年以内的车即可。
有一些围观网友认为,传统出租车也同样出现过类似违法暴力事件,可现在我们知道了,滴滴顺风车“从一开始就想得很清楚”,但从来没有哪家传统出租车公司通过“性暗示”提升业绩。
2015 年七夕,滴滴顺风车发布节日营销海报,并开启了一场名为“移动相亲盛会”的 Social Campaign。8月20号当天,乘客与车主昵称里如果都带有“820”即可开始一场约会。
2016年2月14日,滴滴顺风车鼓励大家分享“那些开始于顺风车的爱情故事”,并 po 出一张非常直白的
活动海报▼
2016年3月14日 Campaign▼
滴滴顺风车的 Digital 营销一直非常侧重“女乘客”,一方面是执行层面,例如滴滴初上线时的“粉色星期三活动”,星期三当天可为女性免单▼
如果你学习过专业的性别社会学,应当能看出不少文案措辞已经涉及性骚扰。但是在性别不平等依然存在的社会中,当时并没有引起太多反面质疑。
其实不仅仅是 post 的设计,在文案投放过程中,滴滴顺风车鼓励自媒体和公关公司发布所谓顺风车的“真人真事”,诸如“顺风车出行坐副驾驶,司机可能是你未来的男朋友”、“单身的你多去和顺风司机聊聊天,记住:坐在副驾驶。”等话术屡见不鲜。
而与此同时,顺风车内性骚扰事件频发,不少友商也因而选择反向营销,如神州专车的这则系列广告曾得到广泛好评,Agency 为台湾奥美,Campaign 名为“除了安全,什么都不会发生。”▼
该 Campaign 也不止针对车内性骚扰,也包括车辆驾驶安全▼
滴滴上线的报警功能,远远滞后于 Uber,且在功能效率上也不及后者。Uber 也同样经历过类似的舆情事件,因而开发了如下报警功能▼
所以前文提到了滴滴专车和滴滴出行的分拆关系,并非为了帮助滴滴 APP 本身撇清责任。实际上就滴滴前身而言,历史水平也好不到哪里去▼
由于滴滴产品营销战略层面的“社交属性”的定位,滴滴顺风车鼓励人们尽可能多地上传资料,这给了顺风车车主了解乘客的机会:车主可以查看对方有几个人、去哪里、性别、职业、以往评价等▼
而在司机 QQ 群内,滴滴的投资方腾讯更是放任这类群组内的消息内容▼
当然,这类营销往往有 Agency 外包,广告和公关行业难逃其责,提供过上述策划案的第三方公司也应当深刻反省。JZ 迄今为止,无论新媒体托管抑或 Campaign 策划,都不曾向品牌主提供过基于“性暗示”的营销策划。我们也希望 Digital 行业的各个厂牌一样,不见得要上纲上线到宣传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绝不能再批发“性暗示”营销这样的劣币,否则总有一天受害者将是自己。
目前,交通运输部联合公安部等单位,已经约谈滴滴公司。全民都在期待必要的惩罚和监管措施,让滴滴付出应有的代价,承担应尽的责任。
本文为@运营喵原创,运营喵专栏作者。